家犬自治區
三、勞動異化與人的解放
由
於 2007-10-05 03:03 PM 發佈 (2203 查看)
三、勞動異化與人的解放
人類生產活動出現后,以組織生產為基礎的社會分工,自然出現。
分工,是人類社會自然發展的產物。人類的產物,帶來了與人類本身不一致、甚至對立的情況──人的異化。
所謂異化,就是獲得自主意識的人,由於分工等社會關係的制約,其自主意愿與生產活動等外在事實發生衝突。即人受到不由自主的外在社會關係、社會力量的壓迫。“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願,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型態)
勞動是人類的根本活動,人類活動的異化,集中體現為勞動的異化。“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倚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勞動的異化,有四個方面的意義。一、勞動對于勞動者而言,不再是一種自願自主的活動,即人的活動異化于人本身。二、勞動成果脫離勞動者的掌握,反過來成為控制勞動者的物質力量(如資本),即人的創造物異化于人本身。三、勞動者被當作生產工具(生產力商品)使用,剝奪了人之所以成為人的主體性質,即人失去人的類別性質,非人類化。四、以異化勞動為基礎的人際關係,背離了人與人相互依存的社會性本質,人與人之間互相異化、非人化,造成扭曲的人際關係。
自從階級社會以來,既得利益者對于勞動異化的現象,諱莫如深,構築種種意識型態,掩蓋勞動的實質,以便充分利用分工、異化勞動,謀取私利。在階級社會的人際關係中,不僅個人與個人之間互相異化,而且階級與階級、階層與階層、群體與群體之間互相異化。
分工的最大表現,是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的分工。這一分工,不僅極大地擴展了分工的跨度、提升了分工的層次,而且為深化勞動異化、掩飾勞動異化提供了工具便利。“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真正成為分工。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現實地想像︰它是和現存實踐的意識不同的某種東西;它不用想像某種現實的東西,就能現實地想像某種東西。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擺脫世界,而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型態)
勞動的異化、生產者的非現實化(邊緣化、被奴役),並非上天的設計,亦非經濟規律、歷史規律的內在要求。人類的一切社會現象,都是人為的。人創造自身的屬性。
人類基于組織生產的合理需要,為了自身利益的順利實現,自主、平等地交換勞動以及勞動成果,是人的社會性的正常表現。自主、平等的合作,並不導致勞動的異化、人的異化。“人們使他們的勞動產品彼此當作價值發生關係,不是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物只是同種的人類勞動的物質外殼。恰恰相反,他們在交換中使他們的各種產品作為價值彼此相等,也就使他們的各種勞動作為人類勞動而彼此相等。”(馬克思︰資本論)
但是,在組織生產與實施勞動交換的過程中,一部分人把持了生產、交換的組織、實施權力,使之為自己謀取過分、超額的利益,即勞動者的“剩餘價值”。當自主、平等的合作被打破、取消之后,人就開始了異化之旅。
在不同的社會時代,勞動者的“剩餘價值”、異化勞動之下的社會關係,表現為不同的形式。在奴隸社會,表現為完全供奴隸主使用的奴隸勞動,與完全的人身所有權屬關係;在封建社會,表現為地主無須勞動、坐擁可致的地租,與三教九流、等級森嚴的階級、階層關係;在資本社會,表現為工商、金融利潤、利息,有產與無產、自主配置資源與被迫接受雇佣勞動的社會經濟關係。
資本主義充分社會化、全球化的生產形式,使得商品生產彷彿可以脫離個人勞動屬性,而具備一種超乎人性的中立性質、“純粹物”的性質,從而更加徹底地掩蓋了商品的勞動產品本質,掩蓋了剩餘價值的人工來源──工人的剩餘勞動。在社會關係方面,作為社會基本構成的僱佣勞動的人際關係,也被抽象符號式的商業流通關係所掩蓋。“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係,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係。由於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這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係,但它在人們面前,採取了物與物的關係的虛幻形式。”(馬克思︰資本論)
其實,不管生產模式、社會制度如何變化,勞動的基本要素、勞動的基本流程、勞動的權利屬性都不會改變。勞動,永遠是具體的人的創造性的活動。
人類的生產資料源于大自然,透過一定的生產模式(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組合),產出勞動成果(在社會中流通使用的物質、文化資源)。
第一,大自然,是人類共同的生存資源、勞動對象。社會財富的一個基本前提條件和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人類共同面對、天然共有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既非勞動的產物,亦非資本的利潤。“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的源泉,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即人的勞動力的表現。”(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
第二,人類的生產模式完全是社會性的。人類以其社會互動、相互依存區別于其它生命。人的本質屬性,在于人的社會性。每個人的勞動,自然地具有社會背景,含有社會參與、社會共有的意義。在生產過程中,因為社會需要(人們相互需要)而造成人們的不同分工,並非單個人決定分工的存在。即分工的原由、責任在于社會,分工所造成的后果應當由社會共同負責,不應轉化為對于被分工的個人的不平等待遇。
第三,體現下勞動成果中的,既有人類共有、社會共同的權利,也包含人的個體差異所導致的個人貢獻度的差異。
因此,對于勞動,以及勞動成果的屬性,應該一分為三地看待︰自然資源的共有性、社會化勞動的共同共有性、具體勞動的差異性。
一些已經分發、歸屬個人的勞動成果,作為資本,投入社會再生產,其原有的、源頭的社會性,不會因此而消失。即資本本身是社會化生產的成果,不是完全意義的個人成果。個人分發所得的勞動成果,仍然具有自然共有、社會共有、個人貢獻三個方面的意義。個人既是作為個人,也是作為一個社會的人,分享這一勞動成果,具體承受這一勞動成果的社會價值。
資本在社會再生產中運轉時,再次動用社會關係(人的相互依存關係)、人類共同勞動(分工合作的勞動)。因而,資本運作的成果,仍然是共有性、差異性兼備。“資本是集體的產物,它只有透過社會許多成員的共同活動,而且歸根到底,只有透過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活動,才能運動起來。因此,資本不是一種個人力量,而是一種社會力量。”(馬克思和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可見,私人財產、資本(勞動成果的一部分)的私人性質,並非“神聖不可侵犯”。它們之所以存在,只是因為,它們是一定時期社會生產的有機組成部分,應當受到“恰如其分”的對待。在一定的社會階段,社會生產需要部分生產要素,以私人投資、資本的形式發揮作用。並非人類的每一個階段都如此。在人類初期的原始社會,以及可以想見的人類高級社會──共產主義社會,都沒有私有財產、資本存在的餘地。
為了保證資本的本質屬性(社會性)的正常實現,在資本的佔有、使用上,應該體現社會成員的協調參與(資源共享)、成果共享。同時,為了發揮社會成員個人的生產積極性、遷就一些具體技術操作要求(為了效率的方便),允許資本權利體現一定程度的個人差異性,承認、區分個人貢獻度的大小。
這樣,一方面,整個社會以不斷發達的社會化生產,為社會成員提供利益;另一方面,社會成員透過個人勞動與資本利用,既為自己謀利,也為社會作出貢獻。
總之,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勞動的使用,勞動成果的分發,應該兼顧社會共享、個人所得兩個層次,平衡把握,以保證社會生產的良性循環,使之既利于大眾的正常發展,也有利于個人的優異發揮。最終,是保證人類的自我實現。
只有消滅異化勞動,人才能獲得解放,成為人本身。“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彼此之間可能、而且一定會發生矛盾。因為分工不僅使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由不同的個人來分擔這種情況成為可能,而且成為現實。而要使這三個原素彼此不發生矛盾,則只有再消滅分工。”(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型態)
人類目前的社會階段,距離徹底消除被迫的分工、實現完全自願的分工,或者完全消滅分工,還有長遠的距離。我們寄希望于人類大同的共產主義社會,那時社會產品能夠充分滿足人們的需求,人人高度自覺、擁有全面的勞動素質,完全可以自願地從事自己的工作;那時的分工,可謂“無分別的分工”。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 禮運》)
理想一時難以實現,不等于因此就可以抹殺人們應有的人性權利。在一定的社會階段裡,現實工具總是給予人類的一定的限制,人們被迫對于現實工具有所遷就。但是不能顛而倒之,為了工具的要求,而荒廢人本身的要求。消滅異化勞動﹗不管多么艱難,都要探索其實現的途徑。社會主義就是這么一個不斷探索的實踐過程。
當今社會主義以人為本,具體體現為以工農大眾為本,兼顧全體社會成員;消滅異化勞動的進程,具體體現為社會的政治經濟大局由工農當家作主,勞動成果以按勞分發為主,兼顧市場規律、技術操作的要求(即兼顧效率),兼顧人的基本保障(即按需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