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犬自治區
抵制耶誕節與吹噓春節同屬文化自卑
由
於 2007-12-25 05:01 PM 發佈 (1571 查看)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文化>>文化沉思
發表日期︰2007年2月21日 出處︰南方都市報 作者︰長平 【編輯錄入︰李豫】
文章來源:http://www.nfcmag.com/ReadNews-11022.html
一邊是文化學人在憂心忡忡地呼籲“抵制耶誕節”、“拯救春節”,一邊是媒體在喜不自禁地報道春節已經成為多國時尚,兩種言論相映成趣。這幾年來,每到春節,媒體都在奔走相告:世界各國政要要么發表致辭,要么給中國國家主席打電話,向中國人祝賀新春;聯合國秘書處以及一些國家政府部門都要主辦中國新年招待會或文藝演出;美國紐約已將春節納入法定假日,節日氣氛濃濃自不待言;澳洲、美國等都在春節發行紀念郵票,多少收藏家在等著發財;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穿戴過中國紅,紐約的帝國大廈也打扮得五彩繽紛,倫敦的牛津街上大紅燈籠高高掛;多國的繁華街市都舉行盛大的節日遊行……總而言之,值此良日,普天同慶,從歐洲到美洲,從非洲到亞洲,到處都是一片歡樂的海洋。
近日,《中國春節走向世界具備四個條件》(2007年2月19日新華報業網)、《當春節開始走紅世界》(2月17日民眾網民眾時評)、《中國春節成多國時尚》(2007年2月17日《新聞晨報》)、《當春節開始走出國門》、(2007年2月18日新華網)等報道陸續開始見諸報端以及主流網媒,有人提出“讓春節成為全世界民眾共同的節日”,甚至稱之為“中華文化復興的標誌”。
我不知道聯名倡導抵制耶誕節的那十個名校博士生看了這些報道有什麼感想,當春節成為世界各國都“無法躲避的文化景觀”時,會不會覺得對他國形成了文化侵略,反映了他國“文化主體性的缺失和主體性的沉淪”?是不是應該呼籲一下他國民眾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一下本國文化的主體性?
有些人面對他國文化進入憂心忡忡,而對本國文化輸出則夸夸其談,這兩種回應其實是一回事,都反映了深刻的文化自卑感。那些把中國年輕人對耶誕節的興趣解讀為西方文化侵略,以及從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尊重和各國政要的祝賀中臆想出四方來儀的舊夢的心態。都是相同的心理投射。
在美國訪學期間,我也見到過當地媒體對於中國流行耶誕節的報道,但是那多半是從嚴肅的社會觀察的角度去談論,而不是洋溢著膚淺的民族自豪感。同樣地,他們站在自己的價值立場上展望未來時,往往會從其核心價值出發對別國文化進行理性解讀;而我們則往往簡單地從民族和國家的立場出發,並不說21世紀是“天人合一的世紀”,並不注重闡述中國的核心價值和文化道統,而僅僅強調什麼“中華衣冠文物的世紀”,“儒家文化的世紀”,相應地,我們也不大去認真理會人家的啟蒙主義思想和現代理念,而直接替換成“西方人的價值觀”,這種以地域劃分的的狹隘主義傾向,對真正的文化價值的交流和碰撞,其實毫無增進作用。
靠這種小聰明似的歪曲和誇張能否治愈文化自卑心理?這么多年的事實證明,非但不能,反而會使自卑感越來越深,因為這不過是一種掩耳盜鈴的療法。從古代自以為天圓地方我居中央,到大清朝乃天朝上國,四方皆為蠻夷,再到“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民眾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最極端的自欺欺人的方法都已經試過了,沒有療效,只有副作用。
誇大古代典籍對於現實困境的救贖功能也屬於這一類方法,它其實是對現實擔當的逃避。歷朝歷代莫不如是。應該有一個常識,那就是文化自信主要不是從歷史中去尋找,而是在現實中去建立。過去,道統儒家文化對於現實政治的軟弱無力,就在於它以一個假想的“三代之治”為基礎。如果正視現實,解決了真正的問題,那麼我們就可以用現實去解釋歷史,而不是老用歷史來訓導現實,老覺得“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
如果現實不能強大,或者只有經濟的強大而文化依然萎縮,那麼就算春節真的成了全世界民眾的共同節日,那麼我們的文化自卑心理同樣得不到救治,甚至會愈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