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重看列甯逝世後蘇共黨內鬥爭
由
於 2008-07-12 09:09 AM 發佈 (5532 查看)
對於蘇聯體制的僵化,應該是國際共運研究的一大重點了。此前我一直認爲轉折點在與基洛夫遇刺、斯大林迅速清除異己;但是基洛夫早就知道自己會遭遇不測,所以我認爲恐怕還是更早的就出了問題,而且這問題已經明顯到讓基洛夫已經可以預見到自己的死亡。這個問題是什麽呢?追根溯源,是因爲沒有撤掉斯大林的總書記職位;或者說是因爲這件事情背後的一些原因。
列甯臨死前的政治遺囑中說:應該把斯大林從總書記職位上撤掉。然而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倆人一商量,沒有遵照執行,而是留著斯大林對抗托洛茨基了。托洛茨基是個不安分的人,但是季、加、托、斯這幾個人此時顯然都有了私人打算;所以內部鬥爭就變得惡心了。必須承認,實際問題上斯大林處理的並不差,因爲他起碼寫出並且完成了五年計劃。但是最初大爭論的時候,脫離實際是各派共同的缺點,沒人拿出可行性報告,沒人做地方實驗。
而這種脫離實踐就導致信口開河的論述也只能費盡心思去掰理,而這種掰理必然要轉變爲吵架;而吵架就會讓私人鬥爭的部分惡性膨脹——因爲一眼看到的都是對方某某地方錯了,而不容易想到脫離實踐的部分。再加上越吵越激烈,最後都變成理論討伐了,最多表決一下,但是還是沒有實踐檢驗。
這種理論分歧帶來的問題是巨大的,因爲彼此都會因此認爲對方有道德缺陷,從而厭惡對方。然後,很快就會出現越來越嚴酷的打擊手段,因爲會認爲對方不值得留在委員會裏、不值得留在黨裏、不值得被算作無産階級,最後,不值得活著。而實際上這個心理過程是完全合理的、甚至是必然發生的。
我認爲問題在於,憤怒使得人們不經意間忘記了原則和理論的差別。提出看似小資産階級式的建設路線,並不等於這個人是存心要壓迫工人,或者反對無産階級專政等等。要想反駁這種情況,就得拿出實際的例子:“你看,類似的路線讓工人挨餓,讓資本家揩油,這是一條小資産階級的路線”——許多細節問題上,如果沒有這種例子的話,就根本看不出優劣。就連列甯本人也犯過冒進的錯誤(戰時共産平時化和蘇波戰爭),所以後來在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中,他大多是引用報表的。實踐比任何的理論都可靠。如果說有什麽東西能夠當作意識形態審判的唯一依據的話,那毫無疑問就是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