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Horizon.prj
15~18世紀的世界經濟:Overview
由
於 2007-08-23 06:30 PM 發佈 (612 查看)
書名:Cilvilisation materielle,Economie et Capitlisme XVe-XVIIe Siecle (15~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
作者:Fernand Braudel
Tome 1 Les Structures du Quotidien:Le Possible et L'Impossible
卷一 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與不可能
Tome 2 Les Jeux de l'Exchage
卷二 形形色色的交換
Tome 3 Les Temps du Monde
卷三 世界的時間
作者緒論(節錄):
當Lucien Febvre於1952年委託我為他剛創辦的《世界的命運》叢書撰寫此書時,我根本沒有想到竟會去從事一項遙遙無期的冒險事業。我的任務本來只是把有關前工業化時期歐洲經濟史做一歸納。但是,除了我常覺得有追根究底的必要外,我承認在研究過程中對15~18世紀之間的所謂經濟現實進行的直接觀察令我頗感不安。理由十分簡單,因為這些經濟現實同傳統的通用模式很難協調,甚至很難協調。在經濟學家看來,經濟是整齊劃一的,儘可以從周圍環境中單獨抽出的實體,是人們能夠並且應該準確無誤地測定的實體,因為脫離數量一切都是不可理解的。在他們看來,前工業化時期歐洲的發展(把世界其他地區排除在外,只當他們不存在)意謂著歐洲逐漸進入市場、企業、資本主義投資的合理境界,直到工業革命發生,將人類歷史切成兩半。
從所能夠觀察到的情形來看,19世紀以前的現實其實要複雜得多。當然,人們可以看到一種演變,或者更正確地說,幾種相互對抗、支撐與矛盾的演變。這就等於承認,經濟不是以一種形式,而是以多種形式存在。同其他形式相比,人們更喜歡的那種形式被稱作市場經濟,即同鄉村活動、作坊、工場、店鋪、交易所、銀行、交易會──當然還有市場──相聯繫的生產機制與交換機制。經濟科學的基礎無不以這些「透明的」現實與容易把握的活動過程為出發點,因此經濟學從一開始就只看一面,排斥其他方面。
可是,在市場的下面,還橫亙一個不透明的、由於缺乏歷史資料而很難觀察的層次;這是每個人到處都能遇到的,最根本的活動。緊貼地面的這個層次,其厚度簡直令人難以想像;由於沒有更好的說法,我姑且稱之為物質文明或物質生活。這個表達方法雖然有點含糊,但是假如我對歷史的觀察方法能為大家接受,我想總有一天人們會找到一個恰當的說法以確指這個底層經濟(YAD注:社會經濟)。它代表尚未成形的那種半經濟活動,即自給自足經濟以及近距離的物物交換與勞務交換。
此外,在市場的遼闊層次之上,還矗立著活躍的一些社會階梯;各社會等級都要使交換變得對自己有利,不惜打亂既定的制序。他們有意無意在搞些不規矩的「勾當」,通過十分特殊的途徑處理自己的事務,這是「高級資本主義活動」,沒有他,真正的公平世界市場是無法落實的。
第一卷好比「為世界過一次磅」,即確認前工業化時期世界的潛力限度,其中一個限度就是物質生活,這在當時是佔有相當巨大的地位
第二卷就市場經濟與高級資本主義活動作了比較,必須區分兩者,並通過它們的混合與對立互為解釋
通過一條比較穩妥的新路,安然通過或者避開由資本主義這個始終有爆炸力的名詞所引起的爭吵,包羅全世界的第三卷便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