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Horizon.prj
聯合國要求各國建起應對氣候變化的屏障
由
於 2007-06-10 07:35 PM 發佈 (1593 查看)
6月3號,潘基文訪問西班牙時表達了對氣候變化的擔憂
國際線上報道(記者 段秀傑):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聯合國當天在日內瓦召開國際減災會議,討論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各國防災減災的新形勢以及採取有效措施來應對面臨的挑戰
聯合國機構官員、非政府組織代表、技術專家以及100多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出席了本次會議。聯合國負責人道救援事務的副秘書長霍爾姆斯在會上發表主旨講話。他說,今年上半年聯合國機構發佈的3份氣候評估報告表明,全球變暖在科學上已有定論,無需再有任何的質疑。而這一現實更突出了國際防災減災體系任務的緊迫性,對於人類來說,已沒有任何時間可以浪費,必須立即行動起來,通過切實有效的辦法來應對正在到來的各種挑戰,減小災害造成的損失,建立起人類抵禦氣候變化影響的第一道屏障。
根據聯合國的建議,世界各國的防災減災工作應主要立足於兩個方面。
第一是使人類的居住環境更加安全,防止自然災害的侵襲。據統計,全球去年受災人數達1.34億人,其中包括乾旱、暴風雨、洪水、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不斷上升,與三十年前相比,近些年自然災害的次數是那時的三倍,受災人數為五倍。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全球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中有六個臨海,它們分別為孟買、伊斯坦布爾、上海、墨西哥城、波哥大、雅加達和馬尼拉。而且這些城市人口還有不斷膨脹的趨勢,預計到2020年人口將增長一倍。隨著全球變暖,海平面升高,這些城市遭受地震、滑坡或被海水淹沒的危險也在加大。聯合國要求各國在城市規劃過程中,要考慮到氣候變化的因素,確保學校、住宅以及城中心區域的安全。
第二是要保護人類經濟建設的成果免遭自然災害的吞噬。有關數據表明,全球每年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損失高達350億美元。一次突如其來的大的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是難以想像的。1998年宏都拉斯發生的一場颶風造成的損失相當於該國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41%,而2004年爆發的印度洋海嘯更是使馬爾地夫當年的三分之二國內生產總值化為烏有。聯合國要求各國建立預警機制,加強海邊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保護。防患于未然。
據聯合國網站報道,報告指出,上世紀60年代以來,北半球冰雪覆蓋的範圍以每十年1.3%的速度遞減;如果現在的氣候變暖模式持續下去,到本世紀末,地球大部分冰川的範圍將下降40%以上,而南北極地區的海冰範圍也將下降1/4,由此導致的洪水、海平面上升、缺乏淡水等問題將影響全球10多億人。
冰川範圍縮小將影響到世界眾多河流,目前正在經受風險的河流包括錫爾河、阿姆河、印度河、恒河、布拉馬普特河、長江和黃河。黃河流域的人們正冒著水資源日益短缺的風險,除了發電和工業受損以外,農業灌溉用水也面臨威脅。
永久凍土對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的穩定性很重要。報告預測,本世紀末,美國阿拉斯加州布魯克斯以南的所有地區、格林蘭島南部海岸的大部分永久凍土帶,以及在次北極區的加拿大大部分地區的永久凍土帶將融化。
據悉,永久凍土當中含有遠古時期的溫室效應氣體,北方生物帶和北極生態系統內的永久凍土帶含有大約7500億噸有機碳,凍土的大範圍融化將使這些氣體被釋放、進入大氣。
環境署執行主任施泰納指出,對抗氣候變化的費用也許比全球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的0.1%還要少,但現在普遍缺乏政治決心;環境署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前一天發表這一報告旨在敦促所有人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