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犬自治區

Domestic Canine Autonomous Region

  1. 解放、救贖、烏托邦──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本體論」(上)

    來源:破報《閱讀左派》
    網址:http://pots.tw/node/1005
    Posted in 復刊449期 | 宋國誠專欄 由 王婉嘉 在 週五, 2007-03-02 01:41 提供

    文/宋國誠(文化評論家)

    作為盧卡奇(Georg Lukacs, 1885-1971)終生的「辯友」並與之並列「西方馬克思主義」之父的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年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港(Ludwigshafen),一生為躲避戰亂而飄泊各國;一戰期間逃亡瑞士,希特勒上台後經蘇黎世、維也納、巴黎、布拉格,最後流亡美國,在美國撰寫他一生的代表作《希望原理》(The ...
    分類
    未分類
  2. 解放、救贖、烏托邦──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本體論」(中)

    來源:破報《閱讀左派》
    網址:http://pots.tw/node/1045
    Posted in 復刊450期 | 宋國誠專欄 由 王婉嘉 在 週四, 2007-03-08 21:37 提供

    文/宋國誠(文化評論家)
    一如「烏托邦」,人們一提到「白日夢」就聯想到痴人說夢、異想天開。然而,被佛洛依德視為妄想症(癔症)、精神病症之來源的「無意識」,卻被布洛赫視為人類希望、幸福與解放的場所。排斥和貶抑白日夢,其實就是屈從現實、放棄希望,是人把自己鎖在過去、矇住未來的失敗表現。

    「尚未意識」(Noch-Nicht-Bewusste)

    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中,夢是一種願望的滿足,它與童年或過去的記憶相關聯,是被壓抑的意識以退化、原型化的方式在無意識領域的積澱與反射。儘管佛洛依德承認「白日夢」是文學與藝術創作的前兆,但他仍然認定藝術創作無非是被壓抑的無意識和性本能在社會許可範圍內的升華,因而只是一種變相的、扭曲的滿足。然而,在布洛赫看來,正是佛洛依德的無意識概念本身證明了「無意識」是一個曾經被嚴肅地、認真對待過的意識。於是,「無意識」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發明,也不是真的是「無(沒有)─意識」,它並非「尚未被意識到的東西」(Noch-Nicht-Bewusste),只是被佛洛依德界定為「不再被意識到的東西」(Nich-Mehr-Bewusste)。在布洛赫看來,佛洛依德錯誤地把只是「尚未被意識的」打入了「不再被意識的」,這是一種消極的、失敗的、軟弱的表現;如果無意識只是與兒童的記憶、逝去的經驗、不愉快的創傷等等相聯繫,這種既不關切當下、也不展望未來的無意識,就什麼意識也不是,精神分析學就只具有「精神考古學」的意義,不具有「人類學」的意義。因為我們既不可能在「不再被意識」的意識中認識自己,也不可能通過「無意識」的解析而達到我們自身的存在。 ...
    分類
    未分類
  3. 解放、救贖、烏托邦──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本體論」(下)

    來源:破報《閱讀左派》
    網址:http://pots.tw/node/1108
    Posted in 復刊451期 | 宋國誠專欄 由 王婉嘉 在 週四, 2007-03-15 20:35 提供

    文/宋國誠(文化評論家)
    布洛赫(三卷本)的《希望原理》(Das Prinzip Hoffnung, [The Principle of Hope]),長達1655頁,英譯本也有1400頁,在布洛赫死後10年才出版。布洛赫自承寫作的策略受到了「表現主義」的影響,並以反體系、拼湊式的文體與高級讀者見面。這部「詩化哲學」─以史詩化、碎片化、精雕化寫成的作品,公認是一部不可解讀的天書,向來令非專業的哲學家視為畏途(註2)。然而它對當代哲學的貢獻是難以估量的。當世人皆已不再提起烏托邦這一字眼時,布洛赫卻孜孜不倦於喚醒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夢。

    從「希望」重新出發
    ...
    分類
    未分類
  4. 理性的欺矇與詐騙──馬克斯.霍克海默的「啟蒙詐騙論」(上)

    來源:破報《閱讀左派》
    網址:http://pots.tw/node/1348
    Posted in 復刊456期 | 宋國誠專欄 由 王婉嘉 在 週四, 2007-04-19 16:03 提供

    文/宋國誠(文化評論家)

    處在瘋人統治、不義橫行下的亂世中,生活在依賴不可靠的人替我們的時代看相的年代裏,人們對真理愈加渴望時,就會對真理本身愈感懷疑。法蘭克福學派主要代表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 1895-1973),這位德國猶太哲學家堅信,「哲學必須是悲觀主義的」、「真理只能展示批判與否定」(註1),因為啟蒙真理已經蒙塵,理性的信用已經破產。在霍克海默的那個時代,走了一個災難的法西斯,又興起了一個「宰制世界」(verwaltete Welt) ─資本主義。在這種夾縫中,「太初有道」─語詞(word)淪為巫術,理性退化成訛詐的工具,文化成為誘拐消費的騙詞。世界失去它本來的面目,哲學家變成憂鬱患者。

    啟蒙作為一種「欺矇」
    如果在今日依然有人相信運用戰爭可以在另一個國家建立民主制度,那麼霍克海默所說的「新野蠻」並沒有在歷史中消退,而是在21世紀美國「德州石油政客」的代表─小布希身上再度印驗;這意味著從希特勒到小布希的「啟蒙暴力」,依然在跳樑作遂。之所以說「再度印驗」,是指如果霍克海默關於啟蒙的批判是依據1930-40年代的美國現象來論證文化走向其對立面的一般趨勢,那麼這一趨勢在今日不是停歇,而是繼續推進。 ...
    分類
    未分類
  5. 理性的欺矇與詐騙──馬克斯.霍克海默的「啟蒙詐騙論」(下)

    來源:破報《閱讀左派》
    網址:http://pots.tw/node/1348
    Posted in 復刊456期 | 宋國誠專欄 由 王婉嘉 在 週四, 2007-04-19 16:03 提供

    文/宋國誠(文化評論家)
    一如啟蒙的欺騙性,「文化工業」(註1)是資本主義的止痛藥和精神的麻醉劑。霍克海默把憭?u業稱為「作為大眾欺騙的啟蒙」,所謂「大眾欺騙」(Mass Deception)是指以「人為製造的現實」來取代(或忘卻)「真正的現實」,它導致了人們被迫接受「人造現實」而失去(或麻痺)對「真實現實」的反省。文化工業以「大眾滿足」來消解大眾的藝術潛能和個別差異,以大眾消費為名掩飾對大眾的心理操縱,這裏所謂的操縱是指「真實性的取消」和「個性化的抹平」。文化工業宣稱給予大眾知識和啟發,實際上是透過取消知識性的深思來灌輸人云亦云的淺談,透過取消批判的反思來塑造大眾逆來順受、俯首聽命的習慣。

    「文化─技術」同一性

    「文化工業」是指以計劃生產方式,將文化創作當作「商品」而加以大量複製和大量消費的模式。在文化工業的各個部門裏,文化商品是依照生產計劃和市場利潤,為了提供大眾「平面化消費」而被制造出來的。所謂「計劃生產方式」就是一種標準化的批量生產,在這種「分工∕量產」體制下,是文化商品的計劃生產模式決定了大眾的消費性質,而不是大眾的愛好決定文化的創作。人們吃著由大型食品公司設計的、同樣大小和重量的漢堡,穿戴著由名牌設計師設計出來的、一窩蜂的流行服飾……。文化工業其實又隸屬在社會「經濟-技術」體系之下,文化工業不過是這一巨大體系下的分工部門。但無論作為社會分工的一部分或是文化工業內〞漱壑u,個別部門之間的有很大的相互類似性。文化工業被緊密的組合在整個「經濟-技術」的運作系統中,並服從於這個運作系統。 ...
    分類
    未分類

聯盟網站及推薦社區